乔治六世
乔治六世 George VI |
|||||
---|---|---|---|---|---|
印度皇帝陛下 国王陛下 愛爾蘭國王陛下 英联邦元首 |
|||||
![]()
乔治六世官方肖像(1940年–1946年)
|
|||||
![]() 及聯合王国众自治领国王
(
及其他)
|
|||||
統治 | 1936年12月11日-1952年2月6日(15年57天) | ||||
加冕 | 1937年5月12日 | ||||
前任 | 爱德华八世 | ||||
繼任 | 英国及其众自治领(印度除外):伊丽莎白二世 印度:拉金德拉·普拉薩德(作為總統) |
||||
首相 | (见列表) | ||||
![]() |
|||||
統治 | 1936年12月11日–1947年8月15日 | ||||
前任 | 爱德华八世 | ||||
繼任 | 自己(作為印度自治領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國王) | ||||
出生 | (1895-12-14)1895年12月14日![]() |
||||
逝世 | 1952年2月6日(1952歲-02歲-06)(56歲)![]() |
||||
安葬 | 1952年2月15日 |
||||
配偶 | 伊麗莎白·鮑斯-萊昂(1923年結婚) | ||||
子嗣 詳情 |
伊麗莎白二世 斯诺登伯爵夫人玛格丽特 |
||||
|
|||||
王朝 | 温莎王朝(自1917年)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至1917年) |
||||
父親 | 乔治五世 | ||||
母親 | 特克的玛丽 | ||||
宗教信仰 | 圣公宗 |
佐治六世(英語: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阿尔伯特·弗雷德里克·亚瑟·乔治(英語: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英国国王及自治领國王兼印度皇帝,1936年12月12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亦為首任英联邦君主。
乔治六世于其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出生,以其曾祖父阿尔伯特亲王得名,并在登基前称阿尔伯特。作为乔治五世次子,阿尔伯特原先无望继承王位,其早年活在其长兄爱德华的阴影之下。他青年时就读於海军学院,并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於皇家海军及皇家空军服役。1920年阿尔伯特受封为约克公爵。1923年其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女勋爵成婚,育有二女伊丽莎白及玛格丽特。1920年代中期其接受言语治疗以矫正其口吃,但这一缺陷并未彻底得到解决。
1936年乔治五世过世,爱德华登基为爱德华八世。同年他宣布冀與美籍名流华里丝·辛普森成婚,爱德华承受政治及宗教因素後選擇决定退位與辛普森成婚,阿尔伯特隨即即位,王號乔治,是为乔治六世,亦为温莎王朝第三位君主。
乔治六世在位期间,大英帝国解体过程加速,逐渐演变为英联邦。爱尔兰自由邦议会在其即位日将英国君主之名从宪法中去除。次年,新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更改为爱尔兰,并立爱尔兰总统为国家元首。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战歐洲战场爆發,9月3日大英帝国及英联邦(除爱尔兰)與纳粹德国开战,隨著1940年意大利王國对英宣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大日本帝国進攻英國亞洲殖民地,相繼对意大利和日本开战,和其他軸心國如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及保加利亞。1945年英国及其盟友最终取胜,但此时帝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被崛起的美国和苏联取代。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乔治仍为两国国王,但於1948年6月放弃「印度皇帝」一头衔。1949年爱尔兰正式宣布改制为共和国并脱离联邦;次年印度亦改制为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乔治开始使用英联邦元首这一新头衔。
乔治在位后期饱受健康问题困扰,最终於1952年过世,其女伊丽莎白即位,称伊丽莎白二世。
生平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出生于诺福克郡桑德林姆宫的约克别墅,是当时的约克公爵乔治亲王和玛丽王妃的次子和第二个孩子。由于出生时正好是其曾祖父阿尔伯特亲王的忌日,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准许下,他在受洗时被命名为阿尔伯特·弗雷德里克·亚瑟·乔治,他被家人称作“伯蒂”(Bertie)。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他出生时被称为约克的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York),当时是第四顺位继承人。1898年维多利亚女王下了特许令,王子的“殿下”头衔由His Highness变为His Royal Highness。1920年他又受封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当时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因为他的哥哥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擔任軍官,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两次求婚被拒绝后终于与苏格兰贵族伊麗莎白·鮑斯-萊昂结婚。
由于並非儲君,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伊利沙白和玛格丽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自幼患有嚴重的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兄長爱德华八世决定为婚姻而退位,而自己将继承王位时,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加冕,并选择以“乔治六世”为称号,以便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1]:66[2]:141,这么做与维多利亚女王及爱德华七世都因某些理由而未选择首个名字作君主称号的一样。后来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亚籍的语言治疗师萊納爾·羅格,成功改善了国王口吃的毛病。(此經過後來被翻拍為電影《国王的演讲》)
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鬥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演說鼓舞了士气。他还练习手枪,以便在納粹德國入侵的情况下于首都、宮殿巷戰。1939年6月,国王伉俪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美国的英国君主。[來源請求]
战后,国王乔治六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操煩國事,加上大量吸煙的習慣使其受病痛折磨,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公主。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肺癌駕崩,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

头衔、称谓、爵位及徽章
头衔及称谓

- 1895年12月14日–1898年5月28日:约克的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York)
- 1898年5月28日–1901年1月22日:约克的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York)
- 1901年1月22日–1901年11月9日:康沃尔和约克的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Cornwall and York)
- 190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威尔士的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Wales)
- 1910年5月6日–1920年6月4日:阿尔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Albert)
- 1920年6月4日–1936年12月11日:约克公爵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Duke of York)
- 1936年12月11日–1952年2月6日:国王陛下(His Majesty The King)
- 1936年12月11日–1947年8月14日在印度帝國:国王陛下、印度皇帝(His Imperial Majesty The King, Emperor of India)
乔治在其一生中作为英国君主曾孙、长孙及子嗣拥有诸多头衔。作为国君其通常被称为“国王”或“陛下”,并由此自动获得三军总司令头衔。
徽章
作为约克公爵,乔治的皇徽较为不同,拥有一条三点银带,中点有一蓝锚,这一样式在其父乔治五世为约克公爵时即开始使用,后传予其孙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作为国王,乔治的皇徽无甚不同[3]。
|
|
|
|
子女
- 长女: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1926年4月21日-,現任英國女王)
- 次女:玛格丽特·罗斯(1930年8月21日-2002年2月9日)
祖先
相關作品
-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2010年上映的英國電影,講述喬治六世治克服口吃,在二次大戰時發表演說的故事。
- 《王冠》(The Crown),2016年上映的英美合作拍攝的電視影集
- 《至暗時刻》(Darkest Hour),2017年上映的英國電影,講述喬治六世任命溫斯頓·邱吉爾為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與德軍求和或力抗德軍之間做出選擇。
參考文獻
- ^ Howarth, Patrick, George VI, Hutchinson, 1987, ISBN 0-09-171000-6
- ^ Judd, Denis, King George VI,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82, ISBN 0-7181-2184-8
- ^ Velde, François (19 April 2008), Marks of Cadency in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raldica, retrieved 22 April 2009
Other Languages
- Afrikaans
- Aragonés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à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Nordfriisk
- Gaeilge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Kernowek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etuvių
- Latviešu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Mirandés
- မြန်မာဘာသာ
- مازِرونی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Nouormand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icilianu
- Scots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සිංහල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Gagana Samo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தமிழ்
- ไทย
- Tagalog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ייִדיש
- Yorùbá
- Bân-lâm-gú
- 粵語
Copyright
- This page is based on the Wikipedia article 乔治六世; it is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CC-BY-SA). You may redistribute it, verbatim or modified, providing that you comply with the terms of the CC-BY-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