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英語)
|
|
---|---|
![]()
美國於
北美洲的位置
|
|
![]() |
|
首都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38°53′N 77°01′W / 38.883°N 77.017°W / 38.883; -77.017 |
最大城市 | 紐約市(都市人口) 40°43′N 74°00′W / 40.717°N 74.000°W / 40.717; -74.000 |
官方语言 | 無規定(聯邦政府)[a] |
國家語言 | 英語[b] |
族群 | 76.5% 美國白人 13.4% 美国黑人 5.9% 亞裔人 2.7% 混血兒 1.3% 美洲原住民 0.2% 太平洋島民[3] |
政府 | 聯邦總統制憲政共和國 |
•
總統
|
乔·拜登 |
•
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
|
賀錦麗 |
•
眾議院議長
|
南希·佩洛西 |
•
參議院臨時議長
|
派屈克·萊希 |
•
首席大法官
|
约翰·罗伯茨 |
立法机构 | 國會 |
•
上议院
|
參議院 |
•
下议院
|
眾議院 |
现役军人 | 1,361,755人 850,880人(預備役) |
•
獨立宣言
|
1776年7月4日 |
•
聯邦條例
|
1781年3月1日 |
•
巴黎條約
|
1783年9月3日 |
•
美國憲法
|
1788年6月21日 |
•
最後一邦加入联邦
|
1976年3月24日 |
面积 | |
• 總面積
|
9,534,000平方公里[4][c](第4名) |
• 水域率
|
6.97% |
• 陸地總面積
|
9,147,593 平方公里 3,531,905 平方英里[5]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328,239,523 [6](第3名) |
• 密度
|
35.7/平方公里(第141名) |
GDP(PPP) | 2019年估计 |
• 总计
|
21.439兆美元[7](第2名) |
• 人均
|
65,111美元[7](第10名) |
GDP(国际汇率) | 2019年估计 |
• 总计
|
21.439兆美元[7](第1名) |
• 人均
|
65,111美元[7](第8名) |
基尼系数 | ▬ 0.39[8](2015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20[9](2018年) 极高 · 第15名 |
货币 | 美元 ($)(USD) |
时区 | UTC−4至−12、+10、+11 |
•
夏令时
|
UTC−4至−10[d] |
日期格式 | MM/DD/YYYY |
•
历法
|
公曆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駛[e] |
电话区号 | +1 |
ISO 3166码 | US |
互联网顶级域 | .us .gov .mil .edu |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為USA,一般稱為United States(U.S.或US),或America),中文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註 1]。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5],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位於大洋洲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很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眾多海外軍事基地[15]。美国的面积超过983万平方公里,正式為9,834,000万平方公里[5],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16];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5],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17]。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18]。美国地形与气候複雜多样,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19]。
一万五千多年前,古印第安人自亚洲迁徙至北美大陆[20]。16世纪欧洲开始殖民北美。现今的合众国起始于东海岸的13个英属美洲殖民地[21]。欧洲七年战争后,大不列顛王國与其殖民地之间的争议愈发剧烈,最终导致在1775年爆发美国革命。1776年7月4日,正与大不列颠进行独立战争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协同一致發表《独立宣言》。戰爭終止於1783年,大不列顛王國承认這13個北美殖民地脫離管辖而独立,与其簽訂《巴黎條約》[21]。这场战争也是第一场成功脱离欧洲殖民帝国的独立战争[22]。1781年,《邦联条例》在邦聯13個構成州获得通过,共同组成了邦聯議會。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完稿,將「美利堅合眾國」改制為聯邦體制,联邦政府随之成立。1791年,合称为权利法案的十条宪法修正案獲得批准,担保了基本民权[23]。
自19世紀起,美國政府通过强行移置原住民,征服及购买等方法大力擴張领土,随着逐渐不断地承认扩张领地为新州份,至1848年时美国疆域已横跨整个北美大陆[24]。19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內戰,使曾经合法的奴隶制度得以终结[25][26]。在19世纪末,美国已将其领土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美国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那时起也开始蓬勃发展[27]。随后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势力进入加勒比海地区及太平洋西部;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则奠定其作为一个全球性军事力量的基础。尽管在1930年代經歷經濟大蕭條,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后崛起成为超级大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美國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个曾将其投入实战的国家[28]。战后美国与苏联进行了數十年冷戰,顶峰时期的太空竞赛促使了人类第一次登月计划的成功。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至今三十年來,美国成為世上唯一的超級強國及經濟強國[29]。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國[30][31],國內生產总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購買力平均則位列第二。在国民平均薪資[32]、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内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力[33]等社会经济学表现指标上,美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经济已步入后工业时代,服务行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其生产制造业规模也極為龐大,位居於世界第二[34]。僅占據全世界4.4%人口的美國[35]貢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内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軍事開支[36],這使其在經濟和軍事上均處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美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显著並影響深遠的力量,也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占据世界领导地位[37]。美国也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以及总部所在地,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话语权。
國名
英文名稱

“The United States”這個名字是對美國最傳統和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場合,國家安排需求說到美國時,一般均必須運用此通稱。最初是複數,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含1856年批准使用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直到美國内戰結束後才使用單數,“The United States is”。現在单数形式是標準[38][39],簡稱爲U.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約翰·迪金森編寫于1776年6月17日的聯邦條款第二草稿出現[40],縮寫是U.S.A.。作為法定政權的名稱,它的應用度並没有US廣泛。雖然兩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範圍,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使用ISO標準,簡稱就是U.S.A,除此之外,美國簽署官方文件必須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41]因為意大利探險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美國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中譯不同,前者指美洲,後者指美國。[42][43]
“Columbia(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哥倫布,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44]
漢字名稱
美國早先在清朝時因國旗的圖案而獲得别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如美國特產花旗参以及美國最大銀行之一——花旗銀行(Citibank)。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唎𠼤」[45],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46]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47],後採裨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参見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48],及至宣統退位前簽訂《各國禁煙公約》為「美利堅合眾國」。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錄》)[49]、「彌利堅」(《四洲志》、《海国图志》)、「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別名)譯名等等;日本與華交流亦受影響,例如江戶時代《神奈川條約》使用美國譯名「米利堅合眾國」、「亞墨利加」可見於《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日文簡稱「米国」由來[48]。
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韩国(標準韓國語)為「美國」,在朝鲜(文化語)則為「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 Kỳ」,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歷史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
考古学研究顯示,公元前5万年左右人类开始出现在美洲。基本与人类出现在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时间相同。史前移民来自亚洲和欧洲。主要的移民活动发生在约1.4万-1.1万年前。之后形成美洲原住民[50]。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50]。1493年,哥伦布在今圣多明各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50]。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热情帮助移民,但换来的却是殖民者的捕杀、驱赶和奴役,原住民从此开始被殖民[51]。
1607年,位于伦敦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国第一个短暫殖民地[50]。其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东北部和中部陆续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兰在哈得逊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扩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50]。1652年至1675年,英国与荷兰发生三次戰爭,其后荷兰永久撤离北美,英国则得到新尼德兰并继续拓展殖民地。到了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现美国境内先后建立13個殖民地(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特拉華、馬里蘭、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51]。
獨立與扩张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乔治·华盛顿領導[51]。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在法国和西班牙帮助下,經歷艱苦的8年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787年的制憲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州中的9個州批准生效[51]。
19世纪起,美國國内開始出現“命運天定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52][53],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人”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從1803年至1848年,美國的面積比独立时擴大了幾乎三倍,胸怀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54]。這種擴展在1812年战争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也割讓了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其領土的一半)給美國[55]。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56]。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主導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擴展奴隸制度的(並非反對奴隸制),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21]。
在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57],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擴展奴隸制度。南卡罗来纳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脱离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于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联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58],也確立了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3年為止。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接著,美國在海外进行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战争[59]勝利後吞併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51]。
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RMS Lusitania),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51]。在战争最後阶段,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对於英國和法國較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60]。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对戰局有所扭转,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过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并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尔赛条约[51];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于战争从未在美洲本土进行,給美國带来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断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另外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大萧条[51]。大萧条最終終結了共和黨數十年主導美國政治的地位,民主黨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台執政。
為了復甦經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才徹底復甦[51]。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场战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職場[61]。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经济方面实行资本主义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党专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战[51]。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5次中東戰爭以及几乎触发核大戰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51]。
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后於美國時間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种族隔離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51],1964年民權法案也定下條文禁止對任何種族及性別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62]。雖然如此,美國種族問題及經濟不平等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63]。
當代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羅納德·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体,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51]。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互联网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经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硅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67][68]。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创美国民众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将對付恐怖主义威脅作为焦点之一[69]。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後,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70]。由于美国對於當地政府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駐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美国在反恐驻兵过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当地人士及世界多国的强烈谴责[71][72][73]。
自2008年底,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经济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美國人总统巴拉克·侯赛恩·奥巴马宣誓就职,於2017年1月卸任。2017年1月20日,总统唐納德·特朗普宣誓就职[74]。2021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最年長的总统喬·拜登宣誓就職。
地理
美國領土廣闊,本土三面臨水,氣候適中,資源豐富,地理由東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領土面積
- 美洲第二大的國家,世界總面積第三或第四大的國家,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國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约937万平方公里(其中纯陆地面积约915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6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63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领海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83万平方公里。如果只计纯陆地面积,美國(约915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约909万平方公里)之前[75]。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列明 9,833,517 km² 该数字是加上领海面积[4]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變更至 9,629,091 km²,2004年變更至 9,631,418 km²,2006年至 9,631,420 km²,2007年至 9,826,630 km²,2010年至 9,826,675 km²。[76][77]
- 《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記載9,525,067 km²,该数据包括纯陆地面积9,147,643 km²、内陆水域面积221,783 km²、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面积155,641 km²;不包括沿海水域面积(内水面积)109,645 km²及领海面积198,921 km²。[78][79]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條約》簽訂,美國獨立獲得承認以來,美國領土向西逐步擴張,前後擴張7次,州數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进展:
- 1803年4月30日,美国和法国签订路易斯安娜購地,美國以1500萬美元購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今日美國國土面積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使得美國領土大幅向西擴張;[21]
- 1819年,從西班牙購得佛罗里达州;[21]
- 1845年,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德克薩斯共和國於1836年獨立自墨西哥);[21]
- 1848年,美墨戰爭後,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從墨西哥獨立並加入聯邦,美國獲取加利福尼亞州、内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21]
- 1864年,與英國簽署條約,取得俄勒岡(包括今天的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愛達華州);[21]
- 1867年4月9日,美國以七百二十萬美元从俄羅斯帝國買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21]
-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戰争结束後,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同年美國吞併夏威夷,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21]
美国本土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其中48州彼此相连,地处北美洲中部。剩下的两个州中,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东部與加拿大接壤,西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3700公里。此外,美國也擁有許多散佈於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與太平洋(例如關島)上的海外領土。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80]
地形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罗来纳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81]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82]。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如今則只剩下一個區域(怀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该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大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東方的則是哥伦比亚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达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萊斯、大峽谷和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纳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众多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区属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冬季较冷,夏季较温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 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属于“亚热带森林气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副熱帶濕潤氣候: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温暖湿润,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 中部平原:寒暖气流均可长驱直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雪;
- 西部内陆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燥炎热,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下;
-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北段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盆地地區和哥伦比亚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38毫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38℃。西南部和大盆地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风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气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導致的持續性氣候變遷,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與數個其餘州在內的西部地區自2011年開始發生連續四年的嚴重乾旱,降雪量降至僅僅平均百分之六的歷史新低,導致水庫儲水量大幅削減,同時也導致加利福尼亞州農業灌溉與民用水源的大幅度限制。加利福尼亞州更是在2015年4月1日宣布該州有史以來首個大幅減少用水量百分之二十五的行政命令。[83]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84]。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布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聯邦政府管理的58座國家公園保护大量生态各异的大自然地区[85]。某些地區也成立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2,643,807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8.8%[86]。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農場的經營。
水文與山脈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6,270公里,为世界第四長河(前三名分别为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流域面積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本流源頭在明尼苏达州落基山北段,流经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除了主流之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洛磯山脈(属于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国的两大山脉。
洛磯山脈位于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橫越美國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洛矶山积雪融化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国全部淡水水源的1/4。该山脉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區劃分
美國人口調查局將美國分成四大地區,然後再细分為九個分區:
- 第一區 (東北)
- 第一分區 (新英格蘭區)
- 第二分區(中大西洋區)
- 第二區 (中西部)
- 第三分區(中部東北區)
- 第四分區 (中部西北區)
- 第三區 (南部)
- 第五分區 (南大西洋區)
- 第六分區 (中部東南區)
- 第七分區 (中部西南區)
- 第四區 (西部)
- 第八分區 (山嶽區)
- 第九分區 (太平洋區)
國家公園

黄石是美国第一座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由尤利塞斯·S·格兰特于1872年签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颁布,成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内政部下辖)以管理这些公园,其目的为“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遺跡,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不能破坏这些场所,将之流传给后代。”
美国目前一共有58座国家公园,其中1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合共有27个州拥有国家公园,包括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8座国家公园,居各州之冠。成立国家公园须由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颁布。
法律與政治
法律
美国法律继承英国的判例法传统,美国法院承袭“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海洋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的美国案件仍然经常引用当时的英国案例来应用,此后随着美国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国的绝大多数司法引用自国内案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了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個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國最高法院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目前美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成文统一法是《统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佈)与《模范刑法典》(ALI)。
各州因被視為沒有主權的國家,也拥有自己的宪法,他们保留制定除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和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规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权。几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国普通法作为立法基础。路易斯安那州因受法国《拿破仑法典》之极大影响而成例外。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立憲共和国,1789年正式生效的《宪法》是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财产权。虽然美国獨立宣言被認為是世界人权進展的里程碑,其後制定的憲法被視為是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文獻,但美國本身歷史證明,其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865年奴隸制度廢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權;1964年《民权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种族歧视的法律。
聯邦權力機構
-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宣战权、条约批准权、政府采购权和弹劾权;
-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 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下级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拥有释法权和推翻违宪的法律的权力。
國会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設众议院和参议院。
美国众议院设435个议席,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每州按人口多寡选出一定比例的议员,众议员任期2年。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因各州人口的消長變化,目前各州在眾議院最新的席次(自2013年起適用),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其次是得克萨斯州36席,纽约州27席,佛罗里达州27席,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各有18席。
美国参议院设有100个议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这保障小州在联邦的地位和利益。参议员任期6年,每隔兩年約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總統
總統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提名联邦各部部长和局长、最高法院法官、各級聯邦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项人选,在获得参议院五分之三通过后即可上任,但如果參議院啟動核選項,修改表決的議事規則,則獲得參議院過半數同意即可上任。在任期内,总统全家会居住在白宫内。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總統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和立法计划。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自1951年起,限定每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则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贏者全拿”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须获得270票才能当选,數目等同國會議員總和及三張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其次為德克薩斯州的38張,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則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選擧人可以操控選舉;相反,選擧人把票投給誰,還是要依靠普選的結果,只是因爲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未能考慮到這種制度所隱藏的缺陷(由於當時美國通訊不發達,為防止民粹主義影響美國,故設立此機構)而導致普選票少於對方但仍舊當上總統的情況(不忠選舉人),而該制度有利於大黨勝選。
1939年,国会通过一项重组法案,由此创立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办事机构。至今机构数量和职员得到大幅扩充。大多数机构的主要领导不须通过国会参议院的确认,只有少数例外,如美國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長和美国贸易代表(皆為內閣部長層級),其中许多工作人员来自联邦政府部门。各办事机构都由白宮辦公廳主任领导。
目前有以下组成机构:
- 白宫办公厅:该机构是为总统个人服务的,其成员由总统任命无需参议院批准。高官一般由总统的竞选班底和亲信担任,少数职位由竞选班子以外的学者或专家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和副主任负责领导。
- 经济顾问委员会
- 环境质量委员会
- 国家安全委员会
- 国土安全委员会
- 行政办公室
-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21年成立,局长为內閣部長層級,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国家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
- 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首長「美國貿易代表」为內閣部長層級,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 情报顾问委员会
聯邦各行政部門的最高首長除了司法部外皆稱為部長(Secretary),是美國內閣的成員。
现在美国有15个联邦行政部门:
- 國務院:1789年建立,是美国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成立的第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外交部,是美国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負責人為国务卿。
- 財政部:1789年建立。
- 國防部:1947年建立,办公点是五角大廈。
- 司法部:非司法机关,其部門長官不稱部長,而稱美国總檢察長。联邦调查局(FBI)就隶属其下。
- 內政部: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部负责警察和安全事务不同。
- 農業部
- 商務部
- 勞工部
- 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 住房及城市發展部
- 交通部
- 能源部
- 教育部
- 退伍軍人事務部
- 國土安全部
獨立機構是除了上面15个政府部门以外具备一些行政权力的联邦部门,主要是以多数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组成共治的機構。因其技术的专业性和政治上的中立性更能保证他们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较高的效率。下列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员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主要獨立機構如下:
- 聯邦儲備系統: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运作。最高管理层聯邦儲備委員會由六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主席从委员中产生,皆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因其专业性委员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
- 中央情報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
- 美國太空總署:1958年成立,承担美國太空科研項目。
- 美國環境保護局
- 聯邦選舉委員會:監視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和資金籌集活动。
- 聯邦通信委員會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准司法联邦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意见,还负责判断进口对美国工业的冲击,对不公平贸易(例如:倾销及专利、商标及版权侵犯)采取措施。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保護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
- 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保護雇員和劳动关系。
- 國家檔案和記錄局:管理有关國家歷史的國家檔案文件。
- 社會保障局:管理國家由退休金、殘障金和生存金構成的社會保險項目。
- 人事管理辦公室:確保公平和基於優點地挑選和對待國家公務員隊伍。
-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所有商業航空、某些主要鐵路和其它事故。
- 美國郵政局
- 美國國際發展局:管理美國在發展中世界、中部和東部歐洲、以及前蘇聯的成员國的外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聯邦司法
美國聯邦法院负责審理兩個或以上的州之間的糾紛、違犯聯邦法律、國際條約、美國憲法、海洋商業法、破產法等有關案件。
聯邦法院分为三个层级:初審法院即美國地區法院,共94个,审理联邦司法管辖权内的案件;美國上訴法院共12个,主要裁定来自于其联邦司法管辖区内对于地区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大多数案件的终审判决均来自于上诉法院;終審法院即美國最高法院,每年仅接受少于100个司法案件的审理,主要职责是对美国宪法作最终解释。
联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其中1位是美国首席大法官。每个大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經过参议院听证后批准委任。对于提交的各种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简单多数票的表决方法来决定。
州與地方選舉
美國各州政府均擁有自己的州憲法,擁有自己的州參眾兩院(可能根據各別不同而異,除了內布拉斯加州之外,該州只有一個議院)。各州舉行選舉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長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州長任期兩年),可以連任,部分州會對州長的任期設限制,一些州則不設任期限制。
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是重叠的。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政黨
美国联邦和州的政府与议会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
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對外奉行強硬的國防外交政策,屬於干涉主義路線。
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及自由主義的路線。
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的候選人,包括自由黨、綠黨、憲法黨等。[87]
1933年-1995年,民主黨一直控制國會兩院,共和黨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兩屆會期短暫取得多數。
1994年共和黨革命後,除了2001-2002年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並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選舉中,共和黨重新奪回眾議院的多數,控制眾議院。
在總統選舉方面,自1860年林肯總統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保持總統職位(四屆除外)直至1932年羅斯褔當選總統。1952年民主黨結束其在白宮20年的執政地位。此後共和黨多能保持總統職位,而民主黨則控制國會。
2008年11月4日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當選第44屆美国总统,於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為美國史上首任非裔美国人總統。
2016年11月9日,共和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政治素人總統。
行政区划
除夏威夷外,其余49個州都位於美洲大陸。其中除阿拉斯加,其他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彼此相連,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离,但從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别的是美國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本身並沒有州的地位,在國會亦無代表,但在總統選舉有3張選舉人票。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等。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非建制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46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1935年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自治邦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但美國仍在那裡保留軍事基地,美國和菲律賓不論在軍事、文化和經濟上關係依然密切。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所以在國際上被視為獨立於美國。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维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最後是美國特殊的印第安保留地,因為地區還擁有部落主權,符合國家具有主權的定義,地位相當於美國的各州一樣,雖然理论上也是一级行政区,但這些獨立政治實體仍歸類在各州的領土內,属于是美利坚合众国因應部落民族分類出的特殊區域。
城市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万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万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一百萬人的大都會[88]。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排行 | 都市 | 人口 僅限市內 |
人口 密集度 每平方英哩 |
大都會區域 | 地區 | |
---|---|---|---|---|---|---|
百萬 | 排名 | |||||
1 | 纽约市 | 8,363,710 | 26,402.9 | 19.0 | 1 | 東北部 |
2 | 洛杉矶 | 3,833,995 | 7,876.8 | 12.8 | 2 | 西部 |
3 | 芝加哥 | 2,853,114 | 12,750.3 | 9.5 | 3 | 中西部 |
4 | 休士頓 | 2,242,193 | 3,371.7 | 5.7 | 6 | 南部 |
5 | 鳳凰城 | 1,567,924 | 2,782.0 | 4.2 | 12 | 西部 |
6 | 費城 | 1,447,395 | 11,233.6 | 5.8 | 5 | 東北部 |
7 | 圣安东尼奥 | 1,351,305 | 2,808.5 | 2.0 | 28 | 南部 |
8 | 達拉斯 | 1,279,910 | 3,469.9 | 6.3 | 4 | 南部 |
9 | 聖地牙哥 | 1,279,329 | 3,771.9 | 3.0 | 17 | 西部 |
10 | 聖荷西 | 948,279 | 5,117.9 | 1.8 | 31 | 西部 |
美国最大都会区(2010年人口普查) | ||||||||
---|---|---|---|---|---|---|---|---|
名称 | 州份 | 人口 | 名稱 | 州份 | 人口 | |||
纽约 | NY-NJ-CT-PA | 22,255,491 | 亚特兰大 | GA-AL | 6,054,858 | |||
洛杉矶 | CA | 17,877,006 | 底特律 | MI | 5,318,744 | |||
芝加哥 | IL-IN-WI | 9,840,929 | 西雅图 | WA | 4,274,767 | |||
华盛顿 | DC-MD-VA-WV-PA | 9,032,651 | 凤凰城 | AZ | 4,246,484 | |||
旧金山 | CA | 8,923,942 | 明尼阿波利斯 | MN-WI | 3,721,504 | |||
波士顿 | MA-RI-NH-CT | 7,893,376 | 克利夫兰 | OH | 3,630,166 | |||
费城 | PA-NJ-DE-MD | 7,067,807 | 奥兰多 | FL | 3,447,946 | |||
达拉斯 | TX | 6,816,237 | 圣迭戈 | CA | 3,095,313 | |||
迈阿密 | FL | 6,199,860 | 丹佛 | CO | 3,090,874 | |||
休斯敦 | TX | 6,114,562 | 波特兰 | OR-WA | 2,921,408 |
經濟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發展史
綜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成功的從殖民地經濟逐漸過渡到在20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於19世纪末期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0年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五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宏觀經濟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89]。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航运、出版、广播和廣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矶是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西雅圖是飛機製造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90],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纽约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91]。
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92]。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华人民共和国(12%)、墨西哥(11%)、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債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美国在各领域拥有众多的国际品牌,比如波音,苹果,微软,Google,Facebook,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耐克等等,流行全球。
從1980年代罗纳德·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凯恩斯主义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縱使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寬鬆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由這種經濟制度衍生的財團壟斷問題,不平等競爭問題,以及最低薪資問題都一再成為社會的爭議焦點,往往是國會選舉與總統大選時期的爭議話題之一。
1990年代,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全球科技的领先地位。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泡沫破滅,导致美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陷入持久低速增长。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啸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工業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工业门类齐全且生产技术先进。传统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化工、石油、飞机、机械、造船、电力、采矿、冶金、印刷、纺织、制药、食品、军火等。汽车产量和发电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近年来得益于页岩气革命和联邦放开石油出口,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解决了困扰美国数十年的能源独立问题,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并且天然气作为页岩油的副产品,其出口也激增。新兴工业部门有电子电器、光电、激光、精密机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制药、高速铁路系统、尖端武器等。其中电子电器、光电、宇航、核能、生物制药及尖端武器等工业居世界领先水平。
農業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国,足見其具备农业生产的大多优良条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一半,耕地面积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纬度适中,国土辽阔,气候类型齐全;三面临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並有多處太平洋島嶼的漁場,北方有五大湖,南方多降雨,西部有高山雪水,充足的水資源可供灌溉與魚蝦養殖;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交通发达;农作物品种优良等。美国的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肉蛋奶产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麦产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畜牧業極盛,而且大量可供人類食用的糧食在美國是作為牲畜飼料使用的,儘管是人均消耗肉類與浪費食物最多的國家,但因為產量極為驚人,剩餘的糧食出口和外銷依舊達到世界第一之譜。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并没有热带分布,因而需要大量进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美國產熱帶水果可以透過電腦控制環境的溫室栽培,美國國內超過一半的水果都在科技發達的加利福尼亞州產出。此外不單只看務農的經濟收入,由於高度機械與科技化,如果将诸如農機、冷凍、裝銷、生物科技、環境工程等附屬產業加疊起來,實際上可形成相當可觀的數字,例如在美國的孟山都公司雖然是化學工廠,但也涉及醫藥領域,甚至同時經營氣象等業務,這種分工精密而先驅的生產體系遍佈各產業,讓產值得以變得極高,生產成本又不斷下探,這種「西裝革履的牧人」、「實驗室的農夫」乃是美國公事包農業的特色。
科學技術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同時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多數的核心科技,所以美國相對於別國的科技的發展一直佔優。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电话。
美国在20世纪開展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在冷战时期,美国最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全面領先,从而在太空竞赛中擊敗蘇聯,也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
二战以来,美國为電腦与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電腦和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软、IBM、英特爾、苹果、惠普和戴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为电脑和資訊化领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贡献。此外美國国防部創辦的ARPA网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顯著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並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類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进入重要階段[93]。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交通運輸

由于美国的国土较为辽阔且三面临海加之经济发达,使得其許多交通方式的运输技术与运量均居世界首位。公路、铁路的密度处世界领先水平,高速鐵路建設則因為航空業的優勢巨大,遠遜於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國家。航空港和港口数量居世界前列。因旅客鐵路網的相應限制,美國國內通勤旅客最常使用的長途旅行方式以駕駛與航空為主。
由於汽车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為連結遼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這些高速公路网。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權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國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在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左驶规则。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94],逐渐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經營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95]。根据2007年的数据,美国的铁路总长为226,427公里。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运不及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大眾運輸已經是全世界對抗全球暖化而達成一致的共識。包括由加利福尼亞州所提案發展的加利福尼亞高速鐵路計劃在內,美國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經開始了大眾鐵路運輸的可行性研究與籌備工作,為未來交通形態的轉型作準備。
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交通系统,而在纽约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每日通勤人次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東京地鐵,而其通勤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泽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較為落後,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们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美国是世界上海岸线第三长的国家,故形成了众多优良港口。大西洋西岸的纽约港,墨西哥灣北岸的休士頓港,以及太平洋东岸的洛杉磯港(長灘港)是美国最大的三个國際貨物港口,同时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顶级大港。纵贯美国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运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加之其上游通过运河与五大湖及哈得孙河相连,内河航运十分便利。座落在密歇根湖南岸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为著名的内陆港口。